【医生提醒】治疗失眠 先调整生活方式
2018-03-23 17:58:20 来源: 甘肃日报
根据最新的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目录,目前已明确的各类睡眠障碍近百种,其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睡不着”,包括各类失眠或生物节律醒睡障碍;一类是“睡不好”,以睡眠呼吸障碍为代表。
其实,很多看似失眠的患者并不是真正的失眠,而是生物节律障碍导致的睡眠醒睡时相紊乱。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内部都有一个类似钟表的结构,大脑内也有一个“时钟”中枢,这些结构控制人体包括睡眠在内的所有生理活动,当这些生物钟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日夜节律出现不匹配时,就会出现夜间不能入睡、白天精力不足的类似“失眠”的症状。
如果把这些患者当成失眠来治疗,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且容易诱发潜在的并发症。因此,“睡不着”时一定不能简单地买点“安眠药”,更不建议多吃安眠药,而是在专业医生评估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此外,一些患者借助饮酒辅助睡眠,也不是一种好的选择。虽然酒精可以缩短入睡的时间,但会影响睡眠的结构,所以不建议长期使用这种方法。
从病因上来讲,大部分的失眠与生活方式、周围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对于失眠的最合理治疗应该首先集中在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这也是目前公认的失眠一线治疗,医学上称之“认知行为治疗”。
当出现失眠时,应该避免过度关注失眠,避免出现焦虑等情绪。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包括记录睡眠情况,确定平均的睡眠时间;依据平均睡眠时间,制定睡眠时间表;每周调整睡眠时间,直到日间功能恢复正常或达到可接受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办法:睡觉前三小时内避免烟、酒、油腻饮食、大量运动;避免强烈灯光、噪音等刺激,也不要在临睡前做让自己容易兴奋的活动,最好不要看手机等;不论夜间睡眠时间长短,每天按时起床;白天不要长时间睡觉;睡醒后要离开床;晚上有困意时才上床,不要过早上床。因为人体内的褪黑素会在入睡前两到三个小时慢慢释放;夜间如果醒了超过20分钟或开始对睡眠有挫败感,要起床离开卧室,直至有睡意的时候再回到床上;白天在户外接受足够的阳光照射,增加运动量,这些都可以帮助身体分泌足够维持睡眠的褪黑素;睡眠时的环境温度也很重要,20℃左右是比较适宜的,特别要注意不能过热。
“睡不好”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的睡眠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形式是睡眠呼吸障碍。睡眠呼吸障碍是指睡眠时上气道狭窄阻塞或呼吸驱动异常等原因引发的呼吸紊乱,其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俗称鼾症)最为常见,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症状及多导睡眠监测来诊断该类疾病。
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重度鼾症患者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3.8倍,心血管疾病相关病死率较普通人群高5.2倍。由于在睡眠过程中频繁出现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使血液中氧气含量降低,从而引起睡眠过程中频繁的觉醒,以致破坏睡眠结构,导致白天嗜睡,并继发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诱发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Ⅱ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当成年人出现严重的夜间打鼾,且鼾声不规律或患者自觉憋气,晨起头痛、口干,出现难以解释的日间嗜睡等,同时患者体型较为肥胖、腹式肥胖明显、颈部粗短、下颌较小或后缩时,要充分重视,考虑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可能。此时应到医院咨询专业的医生,看看有无做多导睡眠监测的必要性,尽早诊断,尽早治疗。